費玉清的《一剪梅》本是1984年同名連續劇的主題曲,近期,憑著一句「雪花飄飄北風蕭蕭」在歐美國家瘋傳,甚至在挪威和芬蘭的Spotify瘋傳排行榜登上了首位。
這一波聲量,起初來自一位外型頗有特色的中國網紅「蛋哥」,在雪中唱歌的影片。但其實,很多歐美聽眾根本不知道歌詞的含意是什麼。或者說,歌詞的意義根本也不重要,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?
「一剪梅」這個名稱來自宋詞的詞牌名,詞牌代表詞調和格律而非主題,不同的詞人可以依據同一個詞牌填入不同的內容。而北宋的詞人不常給詞作取名。對於同個詞牌的不同作品,通常會加上作者名並稱:周邦彥的《一剪梅》、李清照的《一剪梅》、蔣捷的《一剪梅》等等。
然而,詞牌名也不能說跟填入的詞毫無關係。甚至,大多數時候,詞牌名都是由知名的詞句(如周邦彥的「一剪梅花萬樣嬌」)、最早使用的主題(如賀新郎、憶江南)來命名。而同一個詞牌,也可能因為不同詞人的知名詞句而有別稱。因此一剪梅也被稱為臘梅香和玉簟秋。
由此可見,詞牌其實跟詞題維持著一種微妙的互動關係。詞牌名彷彿也是通往另一個作品典故的超連結,把古今的作品串聯在一起。
1986年的《一剪梅》就是帶著「傳承」,這個縱向的連結初次登場。雖然歌詞內容並不直接跟宋詞相關,但歌名和風格都提醒我們,這是發生在過去的故事。
但一剪梅今年的瘋傳,可就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了。國外的聽眾不知道詞牌的典故,更令他們熟悉的也不是歌名,而是「雪花飄飄北風蕭蕭」這個記憶點。事實上,正是因為外國人聽不懂詞意,但是這句歌詞的發音又自帶韻律感,再加上蛋哥的影片加持,才讓一剪梅有了洗腦的聲量,和緊接而來迷因式的橫向傳播。
這種利用無意義的發音引發關注和話題性的技巧,其實也不是什麼新發明了。被翻唱數次的《Witch doctor》裡有歡快的咒語「Oo ee oo ah ah」,魏如萱的《你呀你呀》則有深情的嗚咽「A5A-5AA-555OO」;飛哥與小佛也以輕快的《Gitchi Gitchi Goo》達成了他們「一片歌星」的當日目標。

現代歌詞也更注重傳播的廣度。越來越多歌曲會在MV的標題加上記憶點當作副標,一方面用具有區別性的歌名告訴聽眾主題是什麼,又同時用最令人有印象的詞句告訴你,你或許在其他地方已經聽過這首歌了。這和宋詞用詞牌加上小題的習慣又有些相似。
響亮的歌名會使作品更容易脫穎而出,但在歌名不響亮時,好的記憶點也可能會代勞。試著用兩者的搭配,讓你的歌遠近馳名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