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稱視角三部曲|之三:誰在聽故事?人稱的幾種變化形|淺談作詞08

by 阿凱老師

  在先前的兩部曲中,我們討論過了歌詞的角色/受眾、鏡頭的所在/視角。終回篇,我終於要來解析最外顯的「人稱」,但同時也是最複雜、最前緣的設計,也就是「觀眾之所在」。

  同時作為講故事和講感情的載體,歌詞通常具有方向性,存在一個情感投射的對象。除了跟著故事的發展之外,聽眾也會把自己放入歌詞情感的框架之中來品味歌詞。在最常見的第一人稱直接視角之下,聽眾會把自己的感受帶入到歌詞的「我」之中,而愛慕的對象則帶入「你」之中。

  在這種預設情況下,歌詞肩負了「替聽眾說出壓抑的心情」的任務。這個功能在大眾化歌詞的發展脈絡中有跡可循,但詳情不是本文的重點,就先留待未來的文章討論。


不與角色互動的兩種視角

  在進入人稱的變形之前,需要先提到兩個特殊的視角。它們分別是第一人稱的「獨白視角」和第三人稱的「旁白視角」,在前篇文章還沒討論到,但他們與其中幾個人稱的變化形密切相關。

  獨白視角,意即在歌詞內文中,只有「我」一個角色是真實存在的,另外的「你」和「他」只存在於「我」的描述中、記憶中或是想像中,他們無法被考證,可能也沒有獨立的完整行為模式。「我」不需要與「你」和「他」互動,「獨白視角」只服務敘事者的單一觀點。

  旁白視角則是講述沒有親身經歷的故事,故事裡只有「他」和「她」。「我」只是講故事的人,而「你」只是聽故事的人,兩者都不和故事的角色互動。第三人稱的小說就是以此視角寫成,又常被稱作上帝視角。除了作者為讀者做出補充評論之外,「我」和「你」只會出現在角色對話的引號之內。在歌詞的例子裡,我只有注意到一首迪士尼的〈Lava〉,我認為是用這個視角營造優秀故事的範例。


「你」比自己更重要:假第二人稱

  作為一種第一人稱直接視角的變化形,「假第二人稱」並不改變聽眾帶入的角色,聽眾仍然是「我」,而愛慕對象仍然是「你」。唯一的差別是,假第二人稱會有更多關於「你」的描述,而比較少針對「我」對「你」的感情的描述。在這種筆法中,主題無疑是「你」,但在作品中仍然可能會有少量的「我」出現。

  這一點,與第一人稱旁觀視角是類似的,但是兩者仍有明確的不同。在旁觀視角中,「我」不是情感的發起者,只是觀察這份感情的鏡頭,「你」是主角而「你的感情」是主題;但在假第二人稱中,「我」確確實實是感情的發起者,只是只用「你」有多特別來表達傾慕之情,「你」是主題但主角還是「我」。這可以充分表現在感情中忘我,只在乎對方的那種情感厚度。

  可以把這種手法,理解成是對「我」的感情的側寫。實際的例子有陳綺貞〈旅行的意義〉,講了許多對方接連不斷的長途旅行,卻不直接講自己是如何因此而感到失落。另一種使用情境,是以第二人稱傳記的方式,去描繪一個特別的人物。如宋冬野的〈董小姐〉,描繪了一個不忌菸酒、有個性的女子。聽眾可以從自己的經驗中,相應地找出一個特別的對象帶入,即使描述未必符合實際情況,但抽象概念仍是可以相通的。


自言自語:借用第二人稱

  在某些情境下,會出現歌詞角色自言自語的情況。它可以視為直接視角或是獨白視角的變形。由於獨白視角不與其他角色互動,經常會有與自己互動的需求,所以獨白視角也經常發展出借用第二人稱的筆法。這最常發生在角色有兩種牴觸的心情、或是情感和理智拉扯的時候。當這種拉扯成為強勢主題時,直接視角和獨白視角的界線也會變得模糊;既然主題是內心的掙扎,敘事者有沒有實際與角色互動的差別其實並不大。

  例如李聖傑的〈你那麼愛她〉和范瑋琪的〈沒那麼愛他〉,都是在描述情感和理智的拉扯。巧妙的是,這兩首歌是同一部連續劇的插曲,但拉扯的方向是相反的。前者是對於愛著對方,卻用理智壓下情感的自我質疑,後者則是描述理智上知道不該繼續愛著對方,但情感上無法割捨的沉痛。

  此時,歌詞裡的「你」是有著另外一種念頭的自己,而不是感情投射的對象。由於這個「你」並不是一個角色,而是抽離的另一個「我」,因此這個第二人稱可以說是借來用的。借用第二人稱的同時,通常會把第三人稱的「他」,也借用來指稱愛慕的對象。聽眾會同時帶入詞句中「我」跟「你」,而把愛慕的人帶入「他」。

  有時候,「借用第三人稱」也會獨立於「借用第二人稱」之外。這可以適用於角色之間有距離的時候。因為不會再說到話,愛慕的對象就不再是「你」而要稱呼為「他」,例如林俊傑的〈她說〉。雖然有時候也會有兩種人稱交錯出現的時候,但要謹慎使用,以避免使聽眾混淆。(註)

  另一種可能出現的情況是,自我旁白的借用,這個方法和借用第三人稱的效果是類似的。藉由借用「你」甚或「他」,來超然描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。棉花糖樂團的〈女孩〉可以解讀成此類,但也可以解讀成旁觀視角。


來自歌聲的關注:真第二人稱

  最後,我們進到這個極為特殊的用法——也就是在小說裡極少使用(一方面也是因為極難使用),但在歌詞裡遠遠不算罕見的,聽眾帶入歌詞中的「你」,來跟隨故事展開的情況。

  在小說裡,第二人稱能夠產生一種故事發生在讀者身上,但讀者無法預測未來的「失控感」。但在歌詞裡,它可以用來強化「歌手與聽眾」的關聯。除了「替聽眾說出壓抑的心情」之外,更直接感受到的是來自演唱者的關懷情感。這種小人物傳記,不是讓聽眾帶入故事,而是在寫作時就預設定好,要用故事環繞聽眾。

  真第二人稱可以來自不同的視角,最主要是旁觀視角。例如五月天的〈你不是真正的快樂〉,「你的強顏歡笑」是主題,主角也是「你」而不是在一旁為你心疼的「我」。它也可以延伸到旁白視角,例如五月天的〈第二人生〉描述在工作中失去自我的普羅大眾,敘事者肯定是沒有直接與角色互動的。但有些時候,它甚至可以延伸到反向視角,例如前一部曲所提到韋禮安的〈女孩〉,聽眾可以帶入「你」這個感情每每受挫的女孩,而歌詞中的「我」則沒有帶入,就是演唱的歌手本人,直接享受來自偶像的呵護。

  另外,所有表達「我愛你」的情歌,只要是拿來「表白」而不是「聆聽」的情況下,都可以具有真第二人稱的特性,因為會套用在真實的互動,而把被表白的「聽眾」帶入「你」之中。但這屬於被動的帶入,也許會因為歌詞內文不符合被表白者的真實情況而缺乏帶入感。因此,這並不代表這首歌是用真第二人稱的筆法寫成的。它仍然是第一人稱直接視角,甚或是帶有騷擾成份的獨白視角。


  最後作個總結,在這幾種人稱的變形裡,只有「真第二人稱」會直接改變聽眾帶入「我」的這個預設情況。因此,只有在第一人稱(聽眾帶入「我」)、真第二人稱(聽眾帶入「你」)、第三人稱/旁白視角(不預設帶入角色),這三種情況屬於真正的人稱變化,另外幾種只能算是因應特定情況使用的延伸寫作技巧。

  只是這些最末端的寫作技巧,反而是我最早整理出來的;背後支持它們的基礎概念,卻因為太過隱晦而讓我遲了良久才終於分析透徹。以上,我的人稱視角三部曲,整理了從「角色」、「視角」、「人稱」到「延伸技巧」等每一個層面的運作原理。它們應該可以涵蓋所有歌詞角色相關的創作所需,所以就在這長篇大論中完結這個系列,短期內不再更新版本了!

擷取我的歌詞樹上,關於人稱視角的分枝,可以看到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。

附註

歌詞的人稱、視角並非固定,而是可能會流動的。上述幾首例子都有發生流動的情況,例如林俊傑的〈她說〉雖使用借用第三人稱,但稱呼「我們」時,相當於愛慕對象回歸成第二人稱;以及韋禮安的〈女孩〉,互動從第一人稱旁觀視角,流動到真第二人稱反向視角。這還沒列舉到所有可能的情況,敘事者也可能從跟角色有互動的直接、旁觀視角,流動到跟角色沒有互動的獨白、旁白視角,或是反過來等等。

You may also like

Leave a Comment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