邏輯串接之於歌詞,就好比和弦進行之於曲調,或是透視關係之於繪畫。在前兩部曲,我們已經解說了六大要素、三大框架和主旨的建立。這回,我們要來更深入地探索不同結構要素的使用規則。這些使用規則非常細緻,諸如聲明可以單獨存在、收合可以多重依附等等,解說起來非常嚇人。比起教條式的解說,更好的方式會是,使用一個圖像化的方式來理解。
除了聲明可以獨立成論之外,結構要素之間必須存在依附與被依附的關係,我用箭號來表示這樣的關係。例如,假設有兩句詞句的關係是「聲明→延伸」,此時延伸就是往前依附於聲明,若沒有往前依附的對象,「延伸」就無法單獨在開頭存在,所以箭頭是由聲明指向延伸。箭尾端的元素被箭頭端的元素所依附,因為後者必須基於前者存在。
列舉屬於比較特殊的元素,彼此之間無法依附,但必須要並列陳述,再共同往前依附於聲明,或往後依附於收合(或反轉)。列舉和聲明、收合之間的關係在上一部曲我們已經講解過,把它畫出來大約是這樣。其中,在歸納法的例子中,列舉和收合互相依附,收合往前依附於多個列舉來完達成既定任務;列舉則必須要往後依附於收合才會帶有意義。

當然,我們也可以把列舉抽換成其他要素,當作是升級版的內容主體。例如,正反合或是起承轉合的結構,不同要素之間的依附關係更為密集,因此很容易順利地凝聚主旨的論點。

在這些基本用法之中,就有好幾種是常用的基模,我們可以以這些結構作為樣板,直接拿來填入我們想要的內容。它們就像是功能和弦進行,有既定的用法,大家都在用,而且非常管用。
把你的結構升級。
在上述基礎之上,如果我們可以再多做點變化來點綴,就能讓結構變得非常漂亮。就算是看不懂結構奧秘的讀者,也會為此不自覺地感到驚艷。
其中,「因果」可以當作是一種升級版的「延伸」。它夾帶的情緒會更為強烈,不論是「收合→因果」、「反轉→因果」還是「聲明→因果」,詞句之間的關聯性都會更強,是一種高級元素。當搭配反轉使用的時候更有奇佳的效果,彷彿一種無法跳脫的宿命,讓反轉的力道更重,角色的心境上更無奈。不過,「因果」的依附關係和延伸不完全相同,因果可以往後依附,在它依附對象的前一句出現,先講脈絡再講論點。因此,這個元素還是得從「延伸」中獨立出來。(註)

除了抽換高級的元素之外,也可以把多句的結構編織得更為複雜。前面我們都只討論到四句的結構,這確實是歌詞中比較常出現的情況,但也有些歌詞的斷句更為精細,或是曲調本身就有更多樂句。例如,先前賞析過的〈偉大的渺小〉。它主歌的大框架是「列舉、列舉、因果、收合」,但是前兩句的斷句都先經過一次反轉,這也符合它列舉非傳統意象的目的。
列舉|一朵玫瑰被刺圍繞 反轉|也許它也渴望擁抱
列舉|海豚臉上總有微笑 反轉|也許淚被大海洗掉
因果|是不讓人知道 你我幸福或難熬
收合|好或糟 藏進外表的孤傲
另外一個非常高級的例子是石頭的〈真實故事改編〉,它的整首詞大抵都是用「正反合」來展開,論述人生的悲歡離合。雖然用了大量的列舉,但是每一段都收合得非常完善,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正面教材。其中,我在導歌找到了令人佩服得五體投地的精美結構。
這一段有八個樂句,是「3+3+2」的結構。首先,前三句做了一次反轉;第四、五句由一、二句反轉而來,四到六句又做了一次反轉,兩者結構平行對齊,產生二級反轉;最後,兩次反轉的結果在七八句收合,而第七句甚至還用了一個前置因果。這簡直是窮盡了所有高級結構的手法,我彷彿看到推動鐘錶運轉的精緻工藝。我想,要論證人生的悲歡離合這個如此龐大的命題,真的得用上這種程度的結構。

列舉|用一生 換一句 真心的承諾
列舉|用一世 換一回 永恆的溫柔
反轉|苦苦追求 癡癡等候列舉的反轉|是真心 是絕對 也許都不夠
列舉的反轉|是剎那 是雋永 也許都是空
二級反轉回正|漫漫長路 長相廝守因果|是不是到最後 最後要到最後
這段的結構分析可以有許多不同的解讀,但我認為這個版本是最精準的。
收合|故事才 永垂不朽
也看看一些特殊的結構。
除了套用既定的結構外,我們更可以藉此觀察一些結構不只是高級,而更是特殊的歌詞作品。例如先前賞析過的〈旅行的意義〉,副歌的第一句「卻說不出你愛我的原因」是一句帶有收合的反轉,是極少數以反轉為開頭的段落。而主歌列舉的諸多旅行細節,也沒有在主歌處理完畢,而是一直到了副歌才被收合。這種跨越段落的依附關係也是比較少見的。
另外,陳粒的〈易燃易爆炸〉也是一首很特殊的歌詞作品。它講的是在感情中如何被對方的兩面手法哄騙、玩弄、操控、否定,從而變得患得患失。從手法來看,這整首歌都用了映襯的修辭技巧,營造出高度的張力。從結構層面,它的整首詞都是由不斷的「列舉、反轉、列舉、反轉」組成,再搭配上每兩句為一個單位的押韻,讓觀點之間的碰撞更為激烈。
盼我瘋魔 還盼我孑孓不獨活
〈易燃易爆炸〉的整首詞都由不斷的「列舉、反轉、列舉、反轉」組成。
想我冷艷 還想我輕佻又下賤
要我陽光 還要我風情不搖晃
戲我哭笑無主 還戲我心如枯木
因應主題營造的需求,也可以採用以聲明為主的歌詞結構。這在塑造有個性的角色時,或是宣言型的歌詞主題中很常使用。例如〈魔鬼中的天使〉中,出現了「聲明/因果/聲明/聲明」的段落,後兩個聲明是用來帶出角色的倔強性格。或是八三夭的〈乾啦乾啦〉,甚至出現了段落裡每一句都是聲明的情況。聲明之間雖然不需要依附,但相互並不牴觸,共同堆疊成一個主題,很符合勸酒這種不問理由、先喝再說的情境。
乎乾啦 乎乾啦 哪來那麼多廢話
〈乾啦乾啦〉的副歌仔細拆解後,每一句都是可以獨立成論的聲明。
乎乾啦 乎乾啦 乾了這杯再說吧
開心就應該喝掛 傷心更不該牽掛
再掛也不怕尷尬 乾啦乾啦~
從結構面開始著手。
像這樣的歌詞,在創作的過程中,或多或少都有考慮到結構的觀點,而非全然從「內容」角度去發想,這是一種更困難的發想方式——結構發想。透過結構發想,我們可以跳脫既定框架,去產生新的、沒有使用過的、但仍然有效的結構。這樣的作品會展現出一種說不出的鮮活能量。在情境、結構、主題的發想三大要素之中,結構發想是屬於非由內容開始著手的。雖然這並不容易精通,但一旦活用了,就可以讓寫作從申論題簡化成填充題,反而會大大降低創作的阻礙。

這樣的技巧,比起否定所有既定格式而造成結構的混亂,我認為是更加值得採用的一種跳脫框架的創作自由。當然,如果創作的目的只是要自娛,任何方式都可以是有效的。但如果要與讀者互動的作品,怎樣的寫作算是有效,還是有個客觀的判斷依據,而非採用了無效的寫作卻敝帚自珍,又強硬的解釋,希望別人能夠接受。畢竟,寫作一旦完成之後,作者就不再有出面解釋的機會了。如果你的作品,必須要經過作者親自解釋才有辦法正確欣賞,那它就不是一個完成的作品。
關於有效寫作與創作自由,或許我會在未來單獨開篇講述。它不是邏輯串接的一部份,所以就容我在這裡簡短帶過,結束這一個三部曲。在下一個三部曲,我會展開曲式的討論。作詞人必須與作曲和編曲互動,這是不同於其他文體作者,作詞人獨有,必須要處理的一種結構。
註:
「因果」元素的使用,還有更多的細則。除了依照時序的前因、後果之外,結果前置可以視為是某種目標或動機,原因後置可以表示追根究底或是受到命運擺佈。另外,假設情境可以視為一種在特殊情況下的因果,是達成某個條件所必需的前提。